越是曾经时兴的事物辽宁配资平台叫什么名字,越是富有时代的印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收藏爱好。
10后与00后间流行泡泡玛特、各式动漫游戏明星小卡等;90后与80后多是收集些邮票、弹珠、游戏卡之类的物件。
再早一两代的人们则钟情于糖纸、连环画、纽扣、烟盒火柴盒、粮票布票......
美人图挂历 华三川 绘
这里面有的是如今几乎已经消失了的事物,有的则和现在的新事物也大差不差。
譬如“海报”。其实挂历就像那个时代的“海报”,那上面也放些当红明星的写真影像,更常有的则是名家大师的墨宝。
展开剩余96%其中,华三川的仕女图挂历就曾引领海峡两岸的风骚。
哪怕在那段隔绝时期,读者的狂热都不减反增。
01
画男人成名,画女人封神
他是“新仕女画”鼻祖!
四十多年前,海峡两岸处在一种相互隔离的状态。
但有一位画家所绘的人物画、尤其是仕女图,却不在此列。
他就是来自上海的著名连环画家、工笔人物画家 华三川 。
在我国首部年鉴形式的大型年刊《中国人物年鉴》1992年册中有记录。
说哪怕在那样一个年代,华三川的仕女挂历都仍有许多台湾同胞绞尽脑汁,寻找各种渠道收藏。
明明是绘画生涯晚期才开始主要创作独幅人物画,却让此岸彼岸的人们都陷入狂热的喜爱。
台湾出版公司还专门为他的作品整合精印了两本画集,也就是《千娇百媚》和《浓妆淡抹》。
如他的画册书名一般。
华三川画女子,典雅,但也通俗。
他仿佛网罗了世间万千女子袅娜姿态,在女性题材上杀出一条风格特点十分鲜明的路来,不可谓不厉害。
华三川的独幅人物画,追求 造型上的秀美、纯净,用色上的明亮、艳丽。
他对自己的要求是 “工笔画需‘工’而不‘板’,线条要有呼吸感”。
于是他那线条流动感极强的落笔风格就形成了。
正如古代不少诗人、剧作家描写美人姿容秀丽,便说“杏脸桃腮”,说“我见犹怜”,说“软玉温香”——这不正是华三川笔下的仕女模样?
许多传统人物画中的女性,为了画出面部的饱满,要么下巴处特意凸出一笔脂肪或骨骼,要么脸上不勾棱角。
但华三川笔下的女性角色造型,尽管有极尽柔软的身段,却不失挺拔;虽然脸庞丰腴圆润,却十分有棱角且线条流畅。
他的仕女图摆脱了旧式仕女画过于华丽或甜腻的范式,在端庄持重中又生发出一种雅逸脱俗的灵动之气。
此外, 他的画作中还有很多民间美术与西方美术的影子。
华三川的画,之所以总看似很“满”,其实是因为他将近景人物画得充分而丰富,远景则虚化或留白的缘故。
这就造成华三川作品中的这般奇异现象: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再则,他的画既有西方素描的技巧,如衣裙物体、身躯肉体的纹理或色彩质感与生物学规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的东西,比如画面远景的大片留白与流畅的线描。
更有民间美术的通俗——华三川非常善于为画面赋予强烈的感情,极富感染力。
所以华三川的人物画接受面颇广,不但与文人不隔,也与一般民众不隔,有一种自出机杼的情调。
“新仕女画的开山者,俗雅之墙的拆毁人。”
台湾《艺术家》杂志如是评价。
02
他的仕女图量少价昂,
但更贵的是他的连环画
现在去小红书上搜华三川,帖子热度高、分享量大的几乎都是他的仕女图。
但华三川的 连环画,却比他的仕女图还要珍贵,对艺术界的贡献还要大。
1930年,华三川出生于上海。
8岁时他途经城隍庙的一个普通画店,被工匠画在纸上的山川、人物、花鸟吸引,他惊叹于一支笔竟有如此妙用。
自此,华三川的习画生涯开始了。
《白毛女》彩绘版
熟悉华三川的人想必知道,他是一位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连环画大师,世人说他如此成就, “是在吃透人间的种种悲苦而被‘逼出来’的结果”。
的确,少时由于家境贫困,华三川连小学都没读完。他便去一家戏剧演出单位当学徒,画舞台。
《义务劳动日》连环画
有一种说法,说他早年学艺拜师拜的是福州籍舞台布景大师林梦松 (源自《锦瑟年华·华三川古典人物画》序言)。
正是由于悟性很高的华三川对于老师在构图和造型方面的造诣了然于心,才奠定了如此扎实的艺术功底。
总之,少时的华三川总是一边打工,一边自学美术。
到了23岁时,便已成为各大刊物优先约稿的青年画家之一。
《交通站的故事》连环画
华三川参与的第一部重要连环画创作是《虹》,出版的第一部正式连环画册是《七桂芝》,他第一部获全国连环画奖的作品是《交通站的故事》。他的作品接二连三印刷出来。
然而很快——在他因《虹》《青年近卫军》《交通站的故事》等作品一炮打响之后,他画的许多国内外革命题材作品,都在文革中受到波及。
《青年近卫军》连环画
《表》连环画
《刘胡兰的小故事》连环画
于是自60年代中后段开始,华三川的创作被迫停下了较长一段时间,直到1979年又有三册署名华三川的书出版后,才再次恢复了往昔精气神。
《项链》连环画
仅仅过了两年 (1981年),华三川1965年的连环画《白毛女》,就获得了第二届全国连环画绘画一等奖,成了他绝对的代表作。
《白毛女》黑白版连环画
与此同时,华三川的另一部连环画代表作、由鲁迅翻译的苏联小说《表》,也在《连环画报》上发表。
这下好了,当时本就患有严重失眠症的华三川更加睡不着了,满脑满眼都是一吐闷气后的快意。
《古茜与德茜》连环画节选
然而,刚刚度过被磋磨的十余载岁月的华三川,实际上即将行过中年而至老年。此时的他创作精力开始逐渐下降,眼睛也有些不太好了。
到了1985年,华三川画下最后一部连环画 《明珠》后,便彻底封笔连环画,开始了工笔人物画的创作。
《明珠》连环画节选
但这一状态也没维持太久,华三川便于2004年因病过世。
此后,他的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永久收藏,在拍卖市场流通的更是量少价昂。
《白毛女》彩绘版
从西泠印社近20年可查的拍卖记录上看,华三川为数不多的工笔重彩画作品,大半都被拍到了十数甚至数十万的高价。
可价值最高的,还是《秘密吃雄心》 (86万+)、《谁偷了声音》 (48万+)与《李双双》 (46万)......
也就是他早期绘制的那些连环画。
《秘密吃雄心》连环画
03
一笔错,整幅废
他只想以线为骨
事实上,尽管华三川创作的大多是中国土地上的题材,但他的才华却绝非“仅国内可见”。
法国汉学家桀溺(Jean Pierre Dieny)在著书《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和为了孩子们写的书(Le monde est a vous——La Chine et les livres pour enfants)》中,就花大篇幅特别介绍过这位中国画家华三川。
甚至评价他为“超越了理想中的完美境界(...outrepasse la perfection sou-haitable)”。
牛津大学中国美术史教授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也在《20世纪中国艺术》英文版中,评论华三川的作品做到了许多画坛改革者未能实现的价值。
“让传统工笔既保持学术严谨性,又能被现代观众情感共鸣。(...making traditional gongbi both academically rigorous and emotionally accessible to modern viewers.)”
与金哥写过的、、、等连环画大师一般,华三川也认为“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
无论是他的连环画,还是其工笔人物画,始终能让人一眼看见、无法被忽略的便是他的线条。
“荣华富贵”
华三川早期连环画,大多采用钢笔画法,是硬笔画素描。
这就要求绘者要有好的素描功底,但又完全不同于画素描,要根据画面需要进行黑、白、灰关系的布局,用线条疏密组成韵律与情调。
《古茜与德茜》连环画节选
“素描训练是手段,非目的。”
“我借西方解剖画准人体,但魂在谢赫‘六法’的气韵生动。”
在很多传统题材的创作中,华三川是在毛笔勾勒的基础上又揉进钢笔画线条来丰富画面。
《白毛女》彩绘版
传统毛笔搭配钢笔画线的变革,不但提升了连环画的表现力和趣味性,填补了白描的单调,还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一套线描风格。
这也是他一战成名,享誉画坛,最为人们所乐道的技艺。
他说,“今人学工笔,多沉迷肌理特效,却疏于练线。我七十岁仍日课白描,因一线之力可断乾坤。”
《驯狗师》连环画
华三川六十余年绘画生涯中,有许多令人闻之动容的创作细节。
比如 他的画不用“张”来计数,而是用“刀”。
《李双双》连环画
《谁偷了声音》连环画
《小仆人》连环画原稿
一刀纸为100张。
正是因为长年累月笔耕不辍地训练,他作品的计量单位都和别人不一样,中年时他便与友人聊过自己的画稿摞起来比身长高出几倍了。
又如 他创作必抠细节。
华三川与细节死磕到了什么地步呢?
画《白毛女》时,他去河北农舍住三月,便画了百余幅速写——农民手上的茧、补丁的纹理、弯腰的动作弧度、眼神的细微变化所表现的不同心理状态等。
画嫦娥裙边一缕云气时,他能连续罩染37遍直至深夜;
画《反弹琵琶》前,他又用显微镜研究敦煌壁画残片,研究古人用“叠色法”制造立体感,后来在人物裙带上复现这“曹衣出水”之风的画法。
无细节则无真情。
“一笔错,全幅废。工笔是修行的艺术。”
人与人之间多的是擦肩而过,此时彼刻的许多人也与华三川素昧平生。
但当我们的目光都落在他的画作之上,我们似乎并不相隔。
这就是华三川艺术里的温度。
本文编辑:第三方阵营玩家
【征稿信息】
第四届CIAC征稿开始啦!
15w+奖金,四大赛道,大咖评委阵容
也许下一个插画新星就是你!辽宁配资平台叫什么名字
发布于:广东省仁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